残灯风灭炉烟冷,对影江湖却无言。
不知是哪个想家的士兵,悄然吹起了激越的《秦风》,低沉悠扬的声音传来更增添了一丝,更增添了一丝悲情色彩。
得到莫惊春的答复后,谢安彻底陷入了沉默。
太子刘淮来阳乐城接他谢安回京,虽然他谢安对太子之举甚不赞同,但太子毕竟是心怀师生之情做出的举动,来阳乐城,接的,也是他谢安。
刘淮虽然不合法理,但合人伦。
如今,阳乐城已是‘风烛残年’,援军遥遥无期,秦军破城指日可待。
到那时,太子被秦军生擒,后果简直难以预料。
要知道,现如今,太子可是天子的独子,若他被俘,纵然陛下雄才大略,也必然会选择与秦国握手言和、割地赔款。
以秦人睚眦必报的性格,拿回薄州和牧州后,必然奴役久居两地的汉人,甚至一纸诏书将汉人全部杀绝,也不是没有可能。
国土沦丧,生灵涂炭,这是他谢安万万不能容忍、也是万万无法接受的。
所以,不管这座阳乐城能不能守得住,也不管是老师对学生的师生之谊,还是臣子对天下的爱国情怀,谢安都必须保太子全身而退。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才是谢安辗转反侧的原因。
围城期间,谢安对莫惊春做过很细致的暗查,他发现,这位已到中年的莫将军,实在是个传奇人物。少年坎坷,有幸得遇名师,出仕便威震南疆,后有镇守东
境,杀的高句丽国十年不敢言兵。从他寥寥无几的简历上,谢安只看到了四个字:用兵如神。
城破在即,如果能游说莫惊春领兵突围,说不定,能够挽回太子一条性命。
不过,看莫惊春今夜的态度,这位沙场宿将,对自己并没有什么信心呢。
这样的话,事情就有些难办了!
良久,谢安神色凝重,侧脸看向莫惊春,再次出口问道,“城内尚有兵甲千余,若全部交予将军,趁夜突袭,是否可以护送太子殿下安然离去?”
莫惊春不经意看了一眼谢安,两人视线悄然一错而过。
莫惊春是个聪明人,同谢安短短几句对话,他便已经完全洞悉了谢安的全部想法。
如今,阳乐城内无强兵、外无强援,人心惶惶,已经完全到了油尽灯枯的阶段。
莫惊春自己估计:倘若秦军再来三次大规模攻城,那么,阳乐城便会被彻底攻破了。
谢安对此自然业已洞悉,所以,谢安今晚登上城墙找上他莫惊春,为的就是让他莫惊春领兵出城,全力护送太子南下,而这座城,将落入秦军之手,城中百姓的结局,可想而知。
想到此,莫惊春对谢安,生出了一种鄙夷之情。
哼,天下文人,都是拎不清天下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