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西北的稳定与发展对于整个华族的崛起至关重要。他时常与自己的智囊团们商讨西北的战略方针,从宏观的战略布局到微观的战术指挥,每1个细节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同时他也明白,这场战争不仅考验着华族的军事力量,更考验着华族的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
在战争的洗礼下,华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1个强大而又文明的形象,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回到西北的战场上,随着冬季的深入,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寒冷的天气不仅给士兵们的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对后勤补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族的后勤部队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他们冒着风雪,驱赶着雪橇车,将珍贵的物资运往各个战场。
而沙俄方面也在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战略部署,他们从国内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和物资,试图在冬季发动1场大规模的进攻,进1步推进战局。将华族的精力牵扯在夷蕃海,从而有时间巩固对希瓦汗国的占领,同时也能够推进对布哈拉的进攻。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文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在左季高的启发下,对战争的认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他深知,自己不仅要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更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谋划未来的战争走向。
他开始重新审视华族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布局,思考如何在与沙俄的长期对抗中占据优势。
他组织军官们召开军事会议,共同商讨应对沙俄冬季反攻的策略。在会议上,他鼓励军官们畅所欲言,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智慧。
有的军官提出加强城防工事,以抵御沙俄的进攻;有的军官建议主动出击,打乱沙俄的部署;还有的军官主张利用冬季的天气特点,开展游击战,消耗沙俄的有生力量。林文察认真听取每1位军官的意见,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了1套综合的作战方案。
在西海城,赵雷和孙楚也在积极备战。他们加强了对城防的巡逻和加固,确保城西码头的安全。同时,他们也在密切关注着游骑兵团的动向,期待着他们能够带回更多关于沙俄军队的情报。
而游骑兵团在山谷中养精蓄锐,他们总结着之前战斗的经验教训,制定着新的突袭计划。
于勇深知,他们的行动虽然看似渺小,但却可能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他鼓励士兵们保持高昂的斗志,等待着下1次战斗的到来。
西北的这场战事,现在逐渐明朗起来,沙俄人分成了东西两条战线展开进攻,总兵力大概在3十万人左右,这已经是沙俄在东线后勤补给的极限。
这还要感谢里海和伏尔加河的水路补给。
从地图上能够看出,沙俄人将进攻的方向向西移动,以对希瓦和布哈拉的进攻为主,以对西海城的进攻为辅。
已经可以确定,沙俄人进攻西海城只为了牵制华族的军队。
既然如此,林文察认为,那就将西海城的战线给维持住,因为那样同样能够牵制沙俄人的兵力。
华族对西海城的补给显然比战线上沙俄人的补给要容易得多。
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克孜勒套西北方向的阿塔山谷是连接沙俄东方重镇车里雅宾斯克的重要通道。
1支由4轮大车组成的后勤队5正在缓缓通过山口。
为首的1辆如同小山1般的战车吭哧吭哧地冒着黑烟,没有拉车的驮马也能够自己向前移动。
只是移动的速度稍微慢了1些而已。
“这是沙俄人的战车吗?看起来真丑。”于勇放下望远镜看向身边的廖威。
“丑是丑了1点,像是1台蒸汽怪兽。不过我看他外面的装甲至少有5毫米以上,咱们的迫击炮估计是无法击穿的。”廖威道。
那些出身牧民的游骑兵看到这样的钢铁巨兽,心中已经有些慌乱。
当时于勇和廖威都是军校毕业的军官,他们在军校中早就看过战车。
在华族的大部分城市中都已经能够看到汽车的踪迹难寻,大家对这种能够自己跑的车子并不稀奇。
“我们得想办法将其打掉,你看它在4个方向都有机枪射口,上面还有1座旋转炮塔。”于勇道。
他们第1次在沙俄人面前感觉到自己在武器装备上不如对方。
这支后勤补给队5显然不简单,要不然也不会用沙俄人仅仅装备了几十台的战车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