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三年十月,朱棣在二十万京营将士的保护下到达北平。
此时,周林的人马刚刚行至大宁,至少要六七日才能回到北平。
进入北平之后,郑亨、柳升等五军都督府的将领全面接管城防,客气地解除了张武等原有将领的兵权。
随后,伴驾而来的陈瑛不情不愿地翻查起蓟辽总兵府的账目,硬着头皮盘问程明、冯亮等与周林交往过密的官员。
近几年,陈瑛没少从贾记商号拿实惠,生怕因为周林有事而丢掉这棵摇钱树。
接见完郭资等人,朱棣与朱高燧偷偷溜出王府。
“父皇,这样微服私访会不会太危险了?”
虽然身边有上百名便衣侍卫保护,朱高燧还是有些提心吊胆。
朱棣鄙夷地瞪了他一眼道:“此地是朕起家之处,哪来那么多的危险。想当年,朕经常独自外出,也没见有刺客敢出来受死。”
“可那时……”
话说一半,朱高燧识趣地闭上了嘴。
“你想说父皇那时还只是个藩王吧?”
朱棣在儿子的面前倒是没有什么忌讳。
见父皇没有生气,朱高燧连忙奉承道:“潜龙勿用耳。”
朱棣哼了一声道:“龙就是龙,潜与不潜有何分别?”
因为有周林的参与,朱棣没有经历装疯卖傻的尴尬,自然有底气自吹自擂。
在街上走了一段,朱棣满意地点点头道:“燧儿不错,与郭资一起把北平治理得繁花似锦。依朕看,这里比京城还要富庶几分。”
朱高燧的心里一喜道:“父皇过奖了,儿臣仍在学习中……”
没等他谦虚完,朱棣突然转换话题道:“周林有没有插手政事?”
好在朱高燧的心理素质不错,没有被父皇吓到口不择言。沉吟一下,他郑重答道:“淇国公向来只关心军务,倒是不曾插手政事。”
朱棣盯着儿子一言不发,似乎要看穿他的内心。
片刻之后,在发现儿子并无心虚的表现后,他才继续问道:“治水归来,周林有没有大肆宣扬?”
朱高燧仔细回忆一番后道:“除了参加治水的百姓外,北平城中似乎无人知晓淇国公的功绩。”
“不错。”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也不知道是在夸周林不错,还是在夸儿子的表现不错。
随后,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对于周林在漠北徒劳无功的事情,你怎么看?”
朱高燧眨巴一下眼睛道:“儿臣只看到淇国公有灭国之功。”
“此话怎讲?”
朱棣诧异地看着儿子。
朱高燧郑重拱手道:“如果单以军功计算,淇国公击溃四十万敌军,俘虏近十万之众已是一战封神;剿灭鞑靼主力、逼降瓦剌、阵斩北元伪帝,更是立下不世之功。敢问父皇,自大明建国以来何人有此功劳?”
除了周林,只有蓝玉在捕鱼儿海击败过北元,却既没有俘虏或斩杀元帝,也没能带回相同数量的俘虏。
朱棣闻言皱眉道:“女真和鞑靼复叛,难道不是周林的责任?”
仗着受宠,朱高燧撇了下嘴道:“您说是就是,儿臣并无异议,只是觉得其中有诈。”
看着眼中充满睿智的小儿子,朱棣笑眯眯地问道:“何诈之有?”
整理一下想法,朱高燧侃侃而谈道:“儿臣有两个猜测。一是淇国公因为担心自己封无可封,故意制造麻烦。二是朝中有人想借此事抵消淇国公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