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九章 笔试面试(中)(第1 / 2页)

笔试答卷不算简单,也没有意料之外的难。完全符合林修然对于答卷的心理预期——总有几道题答不上来。

想想也是,毕竟是私募证券的笔试问题,都对答如流自己该有多厉害?想到这林修然苦笑着摇了摇头。

林修然再一次看了看手中的问卷,打算检查一遍。虽然他觉得没什么好检查的。

几页纸的问卷被写的满满的,其中有几个问题让林修然感到十分头疼。

第三题是一道连线题,列举出了一些知名的基金经理和一些基金公司的名字,需要将二者相匹配。

这些基金经理林修然倒是都知道,但是这些基金公司,林修然也只是略有耳闻,有些甚至连听都没听过。连线?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连才是正确的。

林修然凭借小聪明取了个巧,他凭感觉随便连线,之后在题的旁边写了一句话“说实话,这道题我不会,从考试的角度来说,我想要猜一猜试一下,万一成功了呢?

但是从一个负责任的研究员的角度来说,我必须要为我写的东西负责,我必须承认这道题我不会。”

他希望hr能看重他认真负责的这一点。

第五道题问的是:现在整个华夏有多少量公交车?林修然看着这道题也只能无奈地苦笑。

说实话整个华夏有多少公交车?他怎么会知道?别说他不知道,林修然觉得就算出题的人也不一定能知道。

他在网上看过类似的问题,国外一家公司有一道比较经典的招聘题目:“他们所在的城市有多少个窗户?”

林修然记得看过网上的解析,他记得解析说的是:这一类的问题根本不可能回答上来,一般人谁也不知道这个数字,很可能就连出题的人自己都不知道。

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想考察的是答题者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有没有开放的思维?是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会不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过程。

所以林修然将思考的整个过程写在了上面:整个华夏下有多少人,这些人假设每人每天坐几次公交车,一天的高峰时间段有多少时间,一辆公交车可以坐多少人,这样为了满足这个需求需要有多少辆公交车。

林修然从供给与需求,实际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

最终根据自己的估计给出了一个结果,看着写的满满的分析过程,林修然觉得自己真的是十分机智,都想到了出题的人的意图。

要知道作为学生,考试是家常便饭的事,根据题目推测,知道出题人想要考察的意图,有针对性的解答才能事半功倍。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