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67章 老山汉墓(第2 / 2页)

但这活一人干不了啊,于是张森林找来了刘友德、侯有全等两位“小伙伴”,又准备了挖盗洞专用的铁锹、镐头、铲子、编织袋等一套工具。

照董三说的地方,张森林三人挖了起来。

一开始,三人在白天挖,反正山上也没有人看见,后来改在晚上。

每天晚上8点前后,三人骑着自行车准时前来。为了避免怀疑,三人并不固定走一条路线。

三人各有分工,一人挖土,一人提土,一人望风。

挖出的泥土怎么办?这个问题很重要。

盗墓最要注意泥土的处理,否则极容易暴露目标。有经验的盗墓者都会倒坑,把泥土倒在附近的废弃坑洞里。可老山这边没有这样可供倒坑的地方,那只好伪装了。

怎么伪装?张森林想到了坟头。

他们把挖出的泥土堆成坟头。这坟头一天天变大,太大了堆不了,便再另做一个坟头。

如此,两个月下来,老山上出现了很多坟头。

他们也怕人怀疑,为了让土堆像坟头,他们还放些松树枝、石块什么的,周边撒些陈土,乍一看还真是老坟,但细看就会露出破绽。

随着新坟头越来越多,由此也引出了麻烦。

原来,有一些老头老太,常在附近晨练。

结果,新坟头把他们晨练的地方都占了,有的坟头直接修在小道上。

老头老太走路惯了,这下还得绕着走。

不久,八宝山派出所负责片区一位民警,刚好来辖区转转,听老人们反映了这事。

民警一听,马上警觉了起来。

因为,北京早实行火葬了,不允许土葬,怎么可能还有人在山上埋坟?

据此上山调查,盗墓事发。

老山汉墓拥有秦汉时墓葬的最高规格: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一词最早出现是在《汉书·霍光传》中,霍光死后,皇帝赐给他“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三国时魏人苏林曾对黄肠题凑进行注释:“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不过,直到1974年大葆台汉墓出土,人们才第一次见到黄肠题凑的实物。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为《礼记》做注释时写道:“题,头也;凑,聚也。”

顾名思义“题凑”就是将切割成长条的木头码放在一起,形成一堵木墙。

“黄肠题凑”指的是用柏木条码成的木墙,因为柏木心是黄色的,切割成长条状,就像一根肠子一样,因此被称为“黄肠”。

大葆台汉墓出土的黄肠题凑都是用柏木做的,是名副其实的黄肠题凑。

而老山汉墓的“黄肠题凑”只有墓门部分使用了柏木,墓室里使用的则是栗木等杂木,严格来讲只能叫“题凑”。

随之,考古队开始进行保护性挖掘。

而随后不久,墓地即被封闭,并被要求长期关闭,不得对外开放。

只因发生了特殊情况,749局开始介入,并封闭了现场。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