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1集《 楞严经修学法要》(第2 / 2页)

首先,你先把心带回家。我们讲过…遇到烦恼活动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贪烦恼在干扰你的时候,不是提佛号,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烦恼,那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在动。那么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再提佛号,然后再用止观的方式跟烦恼沟通,说这个是虚妄的,那只是过去的一念妄动,这是一种过失相。你不断的用佛法跟它沟通,这个妄想自然消灭掉,因为它不真实嘛。所以当这样我们断烦恼以后,我们叫做什么?佛法说:恢复本来面目、恢复你原来的觉性,是这个意思。那么这整个过程──当然安住、调伏。

这里,佛陀讲出一个生活上的譬喻:

以喻合法

初成调伏: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终成断除:

【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这里,总共是有两段的内涵:

一、先讲一个譬喻:如澄浊水,贮于静器。这个澄当动词,我们想要去澄清一个污浊的水。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清净,这个水本来没有任何相状,但是无缘无故的,不晓得是谁,把它丢了一把泥土进去了,这个水就开始污浊了,就变成清净的水跟泥巴就混在一起了,这当中有清净的水有泥巴,两个同时存在。但是我们对泥巴开始厌离,我们希望把心带回家,我们希望安住清净的水。那怎么办呢?贮于净器。你把这个水,不要去动它、不迷、不取、不动,你把它放在一个寂静不动的器皿上,放久了以后,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那么你让它沉静的力量,慢慢的深沉、让它慢慢的不动…时间久了,这个尘土,它自然的沉淀下来,那么清净的水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这个叫做调伏客尘烦恼。

佛陀所讲的这个方式,对于妄想,是用沉淀的方式,让它自己沉淀,你不要去断它,因为它没有实体的,让它沉淀下来。

二、第二段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初学者没有能力去断烦恼,什么时候断烦恼呢?等到你有禅定的时候。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在闻思的阶段,他不断烦恼的,他只是要求你不随妄转,让它沉淀下来,你不要再住在上面,让它沉淀下来。那么等到什么时候,才开始断烦恼呢?加行位菩萨,当他产生修慧,有禅定的时候,他开始用禅定,再加上我空、法空的智慧,然后才把烦恼的种子,给它消灭掉。就把这个泥巴全部拿掉,只剩下一个清净的水,这叫永断根本无明。这时候已经是破无明、证法身。破一分的无明,证一分的法身。这是一个因地的修学。

破无明、证法身,开显真如,开显现前一念心性,这有什么样好处呢?以下讲出两个好处:

第一个、明相精纯。这一段是约自受用来说:菩萨把心带回家,远离妄想,这个地方已经是破除妄想了。破除妄想、开显真心的时候,精纯光明的心性,就完全的现前。在自受用呢?受用常乐我净。常住、安乐、我(这里的我是自在)、清净。

第二个,从他受用的角度呢,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菩萨在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只有常乐我净的功德,四种功德陪伴着佛菩萨的内心。但是佛菩萨以大悲愿力,回到人世间的时候,一切变现,普门示现:他不但现出庄严的比丘、比丘尼相,他有时候也现出杂染的、生死凡夫苦恼的相状。但是他不管现出什么相状,已经不再受烦恼的干扰,菩萨每先一个东西,每做一个动作、每说一句话,都合乎涅槃清净的功德。

所以整个自受用跟他受用的关键。就是在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知道:就我们的阶段来说,我们现在还谈不上断烦恼。你现在断然的去断烦恼,你会伤到你的觉性,弄到最后你自己没有感觉,一个人没有感觉,你就发不起菩提心啊!所以《维摩诘经》警告很多修行人说:二乘人你要让他发菩提心,是比一个生死凡夫还难!生死凡夫有烦恼,但是他有感觉啊,他能够念众生苦,发菩提心,二乘人你要他发菩提心,根本不可能,一滩死水,死水不藏龙。佛菩萨是一个活水,他那个大悲心跟真如是同时运转的,这关键点在无住,你不要住在你过去的妄想当中、住在你的感觉当中。那么关于这点我们看这个今天的附表第五、[正念真如]的修学次第:

前面我们说的整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的思想,无非就是整部《楞严经》就是正念真如。那么正念真如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从因地上来说,它是观照。观照我们这一念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在果地上,就是有顺从的意思。开始顺从真如,不随妄转。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他把这个正念真如,他用信心,这个信就是随顺,这当中有六个次第:

(一)理即信心:虽复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业,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如水成冰,湿性不改。

理即信心,这是一个标准的生死凡夫。什么叫理即呢?就是说,这个人在理体上是一个真如,但是你看他表现出来的作用,完全跟生死凡夫是一模一样的,是心有所住,弄到自己心有千千结,在临命终的时候很痛苦,这个就是理即信心,只有理体上称得上是信心。

我们看它的内涵:

说,这个人,他从来就不相信、也不随顺自己本具的真如本性。那么他相信谁呢?他相信他自己的感觉、他相信他自己的妄想。就跟着感觉、跟着妄想走,结果是起惑造业,当然这样子来说,他就在三界里面一次一次的得果报。如果他的感觉是比较美好的,妄想是比较美好的,到天上去。他的感觉妄想是邪恶丑陋的,到三恶道去。那么这样不断的在三界打滚。但是有一段值得我们庆幸的就是,而信心之性,未曾稍减。我们过去打了很多的烦恼,造了很多的业,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从来没有受到染污,这个本性,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稍减。

比方说如水成冰,湿性不改。这个水啊…因为我们内心有所住、有所执取,就变成冰了。你看水本来是没有形状,水有什么形状呢?你用成一个圆形的杯子,它就变圆形了;你用方形的杯子来装水,它就变方形;它本身没有形状,它随时可以现任何形状。但是冰就不同啦,冰它有固定的形状。所以你看执着心很重的人,你一听他讲话,你就知道这一个人的种性,个性刚强。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特色就是调柔善顺——柔软,他的心是柔软,一个人跟智慧、慈悲相应的心,是柔软的。那么柔软叫做水,刚强就是冰。但是,即便他变成了冰,但是他的湿性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恢复他的本来面目——随时。因为它的湿性,不因为它变成冰而改变。当然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虽然打很多烦恼,信心之性没有改变。

接着看第二个名字信心。这以下就开始是修行人─二、三、四、五、六。

(二)名字信心——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当,不复疑惑,如知冰即水。

那么这一个生死颠倒凡夫,他在三界当中,一次一次的打滚,每一次都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但是突然间,他遇到了三宝起欢喜心,他拨出了他的生活当中宝贵的时间,来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他终于知道了生命中的一个真相,什么真相呢?能知现前介尔心性即是大乘。这个乘就是车乘,通往常乐我净的一个车乘。原来我内心当中,有一个这么好的东西啊!就是我这一念信心,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嘛!我为什么一定要向外攀缘呢?我可以回到我的家,我的家里面,有种种的珍宝让我受用的。所以他这个时候,开始直下承当,不复疑惑。

他开始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原来我无量无边的功德,那种觉性、那种功能德用的体性,并没有丧失。他就直下承当,而且没有任何的疑惑。比方说知冰即水,虽然它现在还是冰,但是他知道,它总有一天一定可以变成水。

我们看这个菩萨戒,你会发觉一件事情——

其实你受了菩萨戒,不是只有菩提心而已。你要知道,严格来说:

菩提心它要有空正见的基础。菩萨要有智慧,不只是一股脑的热诚,不是的!你要以智慧来做基础。

一个人对于你的心性,直下承当,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就不能够说:我做不到。不能这样讲。你看很多人,讲要怎么样…研究佛法…,我做不到!你听他讲这一句话,就知道这个人还活在攀缘心。

受了菩萨戒的人,只能说:我慢慢改。你怎么能够说我做不到呢!

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你用什么样的思考?——如果一个人经常说我做不到!这个人就很难进步了,你看他三十年后…你看他这个样子,还是这样子。你看有些人学佛,学了几十年啊,好久不见了,跟他一见面、跟他谈…哎哟,老样子。还是这样子。在无量无边的执着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本质没改变。但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的学佛者,真的…三年不见、甚至一年不见,整个个性完全改变过来。有些人他坐的车啊是高铁,速度之快啊,他生命的改变之快。同样两个人烦恼很重,有些人是很快的脱离烦恼,有些人是在烦恼中一直转不出来,你的思考模式有问题。如果你要经常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你就完了。从今以后不要讲这一句话了。从今以后你要说:我慢慢改、我慢慢修。我总有一天可以达成…

我慢慢改表示什么?你的心量是开阔的嘛!一个人有没有承当心性,就看讲这一句话──你要讲得出来,你真正在佛菩萨面前,大声的讲出来: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你凭什么说:烦恼无尽誓愿断,凭什么?凭的就是烦恼不真实——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你今天研究《楞严经》之后,去受菩萨戒,你发的愿,会很真实,一点都不心虚的。你可以很明确的在佛菩萨面前宣布:我就是要往这个方向走,这叫直下承当,这个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

当然这个地方还没有修行,但是这个人已经成就大乘的菩萨种性。以印光大师来说,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法王座下添新生,王子坠地,功超群臣。他已经生长在国王的家族,虽然是一个婴儿,什么事也没做,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国王的种性啊!是这个意思。在一起了,这是第二个名字信心。

(三)观行信心——若能念念观此心性,知其念即无念,不起无明诸颠倒惑。

观行就是你的心开始去回光返照,你遇到事情会怎样?…当然我们遇到事情,一个人开始明心见性、开始直下承当真如以后,他的内心还是在打妄想,妄想一个都没有少。但是他面对妄想的时候,态度不同了。会怎么样呢?他观照真如的过程当中──

知其念即无念,第一个念字,就是我们生灭的妄想。他观察这个妄想的本质,就是不生灭的心性。怎么观呢?前面佛陀有说过,你遇到妄想来干扰你的时候,你就问它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是啊!你就问它的根源,因为妄想最怕你问它这一句话。身为一个妄想,它就是一个没头没尾。它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古人说: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妄想是善于伪装的一个东西,它没有一个实体,没有实体的东西…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嘛!因为它没有一个来处,这个时候妄想自然就会消灭了。

不起无明诸颠倒惑。这个观行,过去我们在佛学院的时候,我们在作僧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会要求研究部的同学,要定期的闭关。闭关之后…出来,我们会跟他面谈,考核他的结果。后来,我们在做僧教育的时候,发觉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闭关刚出来的人,他很怕受到干扰,比没有闭关之前,更怕干扰。那我们就找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子呢?结果我们发现一个答案,就是说,你一闭关,你发觉你也是这样功课做得多,你内心会有一种寂静的相状出来。这个有没有错,当然没错,功德相嘛。但是很多人不修理观、他不回光返照的时候啊,他住在寂静相,那糟糕了。一个人住在寂静相,就很讨厌那活动干扰的相状,那你这样子就变成冰块,那你就被定型了嘛。你的内心就被定义做寂静相,那你什么都不能动啦,那你修行干什么呢?你不能广度众生啊。所以说:他的问题点不是寂静相,而是你要知道寂静相从什么地方来?是那一念心性!你要安住一念心性!

我们这一念心性,经过修行戒定慧如理的修习,能够产生寂静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你不住寂静相,你随时可以现寂静相——你回到山中没有人干扰你,你现寂静相;你来到人世间,你现出活动相,就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动、静二相了。

所以:当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时候,你是怎么样?你什么相状都可以显现,但是你不属于任何固定的相状。这个就是不起无明诸颠倒惑——心中无住。

※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方法,都是让你最快成就佛道的方法,这个乘叫首楞严王三昧。你从这个角度回家是又快、又圆满的。就是观其念即无念,这个生灭念头的本质,它的本来面目,是不生灭的一个离相真如。

(四)相似信心——若任运消除粗染,净于六根。

相似信心就是入圣位了。他经过前面资粮位的菩萨,闻经达理,断疑生信,承当真如。到观行位─开始念念之间顺从真如,远离妄想,把心中的尘埃慢慢的脱离,把这个镜子越擦越干净。到了相似位的时候,他依止他的禅定,任运消除粗染(这个粗染是指三界的烦恼。),清净六根,这是入了圣位。

(五)分证信心——若入正位,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

分证就是分破无明、分证法身。他这时候,禅定加深,智慧也加深,入了整个法身的正位。从初地的净心地,乃至等觉菩萨的究竟地,经过了四十二个阶位,每一个的都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的法身,好像那个月亮慢慢、慢慢越来越圆。

(六)究竟信心——若超过菩萨地,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性根本,常住现前。

究竟当然是佛陀,佛陀整个心性完全开展,整个无始劫,所惹的表相尘埃,全部脱离,超过菩萨地。内心微细的妄想分别,究竟穷尽,现前一念心性光明的觉性,常住现前,把无始劫来,那种无量无边的尘埃,全部都脱离了。

那么:从净土宗的角度来看,你能够达到第三个阶位——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的临终就有把握了。我们不是断烦恼,而是要你观其念即无念——不随妄转,这是关键。

好,我们休息十五分钟。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