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脸上挂不住,呵斥道:“皇帝,你是瞧不起朕吗?”
赵桓说道:“父皇真有自知之明。”
赵佶说道:“朕想要试一试。”
赵桓直接问道:“父皇要去闯荡,带多少兵马呢?”
赵佶说道:“你至少得给我三五万兵马吧。”
赵桓哼了声,沉声道:“你这不是闯荡,不是去开疆拓土,是带着朝廷的大军去打仗。”
“三弟和九弟离开大宋,我会给几百人,会给一些钱财,允许他们自己招募些人。”
“也就仅此而已。”
“朝廷不会出兵的,因为一切靠他们自己。”
“朝廷能给的,顶多是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一些外交上的帮助,以及作为他的后盾,当他们打不赢了,可以退回来。”
“他们要去闯荡,就凭自己的能力去。”
赵桓说了一番话后,开口道:“父皇如果要去闯荡,我支持你三百士兵、一万两银子,你意下如何?”
赵佶却哼了声,说道:“两三百人能干什么?”
赵桓说道:“父皇不是要闯荡,要凭借一己之力开疆拓土吗?唯有这样的安排,你才能负担得起后勤,才能慢慢自行运转。”
“你带着数万人出兵,还得由朝廷负责后勤,那不是开疆拓土,是朝廷直接宣战。这样的展示,不需要你去,由朝廷的大将负责即可。”
“父皇,真不去试一试吗?”
“都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父皇的年纪不算太大,要闯荡也可以的。”
“小九去倭国,老三去麻逸国,干脆父皇去高丽,您看怎么样?”
赵桓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丝的期待。
似乎期待赵佶去开疆拓土。
原本,赵佶是热血澎湃,觉得皇帝给支持,他也可以开疆拓土的。
没想到,啥都没有。
这就是没苦硬吃苦了。
不划算!
赵佶摇晃着脑袋,沉声道:“朕仔细的想了想,还是留在龙德宫好一些。哎呀,朕有些头疼,先回去养身体了。”
说着话,他转身就走了。
赵桓望着赵佶离去的背影,忍不住笑了笑。
这就是赵佶!
一个乐子人,一个整天玩乐嬉戏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跑去开疆拓土呢?
赵佶所谓的开疆拓土,都是赵桓在后方擦屁股,要供应赵佶的一切,这是万万不可能的。
送走了赵佶,赵桓又批阅了奏折,已经是夜幕降临。
朱琏端着一碗参汤来了,柔声道:“官家忙了一天,喝点参汤补补身体。”
赵桓接过来喝了下去,浑身都暖和了。
朱琏却在一旁坐下,柔声道:“官家,臣妾听太子说了一件事,说要去大理国,您还要亲自带着他去吗?”
赵桓回答道:“带他去历练一番,让他在大理国观政,跟着杨公学习治理地方。朕虽然能教他,可是教导孩子的方法,朕不如杨公。”
“让太子过去,也是为将来接管大宋做准备。”
“年纪小,还有可塑性。”
“杨公虽然上了年纪,可他作为未来的帝师,一定会全力以赴的。”
“最重要的一点,杨时是名动天下的理学宗师,他的理学很不错,门下也有许多的弟子。现在太子去了,能和这些人打交道,多积累一些人脉。”
“未来太子继位,这也是他的基础。”
赵桓说出了对赵谌的希望。
如果赵谌聪明,不仅能跟着杨时学习,也能继承杨时的这些人脉。
这就是赵桓的私心。
再说了,赵桓也没打算一直当皇帝,等到马放南山的那一天,等到太子也成长了起来,赵桓就可以松手了。
朱琏听着赵桓推心置腹的话,感动道:“官家考虑太深远了,臣妾替太子谢恩。”
说着话,她就要行礼。
赵桓却托起朱琏,笑道:“你我夫妻,不必如此,再说太子是你的儿子,也是朕的儿子,为他谋划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夫妻两人一番聊天,晚上赵桓去了朱琏的后宫休息,又是一番阴阳磨合。
赵桓稳住了朱琏,赵谌准备着离开的事情,赵桓却没有急着宣布,依旧稳步的处理政务。
九月底,赵构先一步离开了东京,往倭国去了。
十月初,赵楷也收拾妥当,带着募集的人离开了。
太上皇赵佶则是一直待在龙德宫,从不外出了。
朝政一切运转顺利。
地方上又安安稳稳的度过一年,这一年几乎没有造反的百姓了,地方安居乐业,百姓日子渐渐更好,从前几年的困顿中熬了过来。
这一日,赵桓在紫宸殿召见李纲、吴敏、徐处仁、王宗濋和陈东议事。
当着所有人的面,赵桓直接道:“朕打算带着太子,走一趟大理国。朕离开期间,由首辅全面主持政务。”
哗!!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
皇帝要带着太子去大理国,这可不是什么小事情。
李纲一脸疑惑,问道:“官家,好端端的何必要去大理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