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没有了 进书架
第七十三章:佛门之源(第2 / 2页)

几名小僧提出疑惑得到解答,台下一名佝偻老僧突然站起,浑浊眼眸紧盯着辩法台。

开口喝问:“以心传心,禅机之始,这一点人尽皆知,你可有言拈花何意?”

佛祖拈花,迦叶一笑。

告知了迦叶不落文字,以心传心之法,这是辩法的题干。

佛祖拈花必然蕴含一段感悟,然后将这份感悟,以特殊方法传给了迦叶。

迦叶得到佛祖所传感悟,也明白以心传心的特殊方法——禅机。

所以只有一个问题,佛祖拈花所传为何意?

大行寺辩法僧将拈花与禅机等同,那就是说佛祖什么也没传,非心传心,而是传传传,多此一举,何以得证心传心之法?

“贫…………”

大和尚脸色一白。

蠕动两下嘴唇最终放弃争辩。

跑题了!就像解一道经典数学题,却回答这道题的出现对于数学史有重大意义,是构筑某某理论的重要基石。

不过拈花一笑这类无题之题,即使没有跑题,也不知道该从何着手,大和尚行了一佛礼道:“贫僧才疏学浅,自愿下辩法台。”

“咚!!”

铜钟声回荡。

大行寺两名僧人走下辩法台,第二个上场的便是白马寺。

两人皆为唯识法脉传人,大和尚年纪约六七十岁,法号无窥,小和尚年纪比千叶略大,法号法行。

无窥老和尚登上左侧主辩法台,待铜钟沉闷之声再次回荡,台下一片静默,才道:“花开顷刻,刹那芳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法行站在右侧辅辩法台,并不以学生姿态进行提问,也不对无窥所讲多做解释,而是直接反驳:“日月长恒乎,以色见我,以声求我,幻光何以度?”

无窥则垂眸驳斥:“沉沦欲界,夕日欲頽,沉鳞竞跃,不见慧光,不至妙境,…………”

“…………”

辩法分为两种:辅辩,对辩。

大行寺是辅辩,而白马寺则是对辩。

所谓辅辩是一人主讲,另外一个人充当捧哏。

对辩虽然也两人相互配合,却讲究辩法时争锋相对,层层递进。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这两首揭语,前者的存在,将后者的层次拔高,便属于对辩。

无窥与法行言语争锋,无窥先以凡尘财富,权势,色欲,比作花开刹那之景。

法行则以虚实之论进行反驳,没有什么是永恒不灭,哪怕日月也不能长恒,何不在现实中追求功名利禄,享受声色犬马,所谓正法不过是一道幻光。

无窥再顺势引出欲界之辩,极乐之论…………。

以花开之景结合欲界解意,其核心则为——劝法。

“…………”

此为拈花之意?

不重要!

反正裁判也不知道答案。

只要能把众僧驳倒,那就无人能将我赶下辩法台。

唯识法脉可不讲究有题无题,无题我就自己出题,反正不能空着交白卷。

题你出的没有我好,答你也答的没我好,哪来的资格质疑我?

上一页 章节目录 没有了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