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一辆敞篷车颠簸在山路上,韩景轩在驾驶室里开着车子,秋玲和振中坐在后面的斗篷中,两人盖着被子,坐在车上看着夜空中的星星,秋玲回望陈振中,认识了那么多年,第一次经历如此浪漫的时刻。看着陈振中脸上的许多伤痕,秋玲忍不住伸手轻轻触摸。
“秋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振中向后看看,韩景轩聚精会神地开车,隐约的侧颜在月色下透出英俊。
“营救的办法是韩景轩想的,我当时也有点病急乱投医。”秋玲一笑,竟有几分少女般的青涩,陈振中不由得看呆了。
站在邮筒前,秋玲犹豫着要不要把信投进去,她向来理性,不会由着性子胡来,这一次,她不知道自己此举将带来什么后果,她没有向上级报告,心里更是没底。韩景轩会管这事吗,他和陈振中可是情敌呀。秋玲围着邮筒徘徊犹豫,吃着糖葫芦的小孩好奇地看着这个漂亮阿姨围着邮筒不断打转,不知为何,秋玲内心就是相信自己这冲动的举动不会错,女人的直觉。
她闭上眼睛,把信扔了进去。
先是长长地出了口气,接着便后悔不已,太莽撞了,至少要先向上级汇报呀,可老隋一定不赞成,会觉得这样太不稳妥了,越是大人物考虑越是稳妥和周全,就像初生牛犊才不怕虎,年纪稍大的孩子就知道怕了。
没想到韩景轩来了,还去监狱探望了陈振中。
那个下午,秋玲记得那天的阳光铺在长条桌子上的形状,勾勒出窗棂的轮廓,有一块即将脱落的墙皮,阴影随风摇摆,她和其他同志分别坐在长桌两边,身边她的上级老隋正襟危坐,秋玲不安地双手紧握着,她看着自己发白的指关节,只感觉仿佛控制不住它的颤抖。
老隋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很快烟灰缸里堆积如小山一般,老隋环视众人,说道:“一会儿来的先生,名叫韩景轩,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军事人才,作战参谋。”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唯有秋玲一直低着头默不作声,两只手紧紧交握在一起。其中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问道:“他是救亡社的人吗?”
老隋摇摇头,说道:“不是,韩先生这次来,主要是因为和秋玲同志还有陆家宇同志,是旧相识,出于私情。”
此话一出,众人开始交头接耳,秋玲却始终游离于众人之外一般,依然岿然不动,凝眉沉思。众人议论纷纷,究竟是何等人物,会被老隋请来做营救的外援。
“哒哒哒”的脚步声传来,秋玲回头的功夫,韩景轩狭长的身影已经出现在拱门前。
他踏着阳光而来,待渐渐走近,众人才看清他的容颜,不禁暗暗吃了一惊,这人看上去好小的样子,似乎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然而一举一动又沉稳如四十岁的中年人,他有一双漂亮的眸子,看似单纯地毫无心机,却又深不可测。
老隋站起来迎接他,紧紧握住他的手,对他的到来表示感谢,然后转身面向大家介绍道:“这位是韩景轩上校,保定军校步科毕业后,在西点军校学习过特别情报,后来又进修军事,学成归国后在北伐中曾立下汗马功劳。”
底下顿时传来一片嘘声,秋玲闭上眼睛,这样一来,韩景轩的身份不言自明,这样的背景,不是我方的人,还能是什么人?大家面面相觑,甚为不解,老隋何以在国民党疯狂剿共的时候引狼入室?
韩景轩看懂了大家充满怀疑与争议的目光,他毕竟见多识广,依然泰然自若地审视着众人。一个个目光炯炯,其中一对龙兄虎弟,目光中全然不避讳的仇视,韩景轩叹口气,没想到秋玲爱陈振中到这种地步,连这种出乎常规的营救办法都想得出来。
两边分分合合,合则共战北伐,分则杀戮不休,此时正值剿匪敏感时期,看着那对龙兄虎弟的目光,韩景轩怀疑自己能否回得去。
韩景轩在长条桌最右边的位置坐下,他看看投向他那一个个质疑的目光,说道:“我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营救我的,一位故人,既然要救,那么所有人都会救出来。那么,我们闲话少说,请说一下具体情况吧。”
老隋说道:“我来说吧,据我们的内部接应人员反映,押送时间是三日后,三十七名人犯中有三十三人是我们的同志,其他都是普通老百姓,目的地是佳木斯,具体位置还不清楚。除了一辆押送卡车外,还会派一辆军用车子跟在后面,一路上都有关卡和岗哨。”
韩景轩听着,一直托腮不语,听到最后一句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桌上放着一叠包子,韩景轩风尘仆仆赶来,此刻早就饿了,在同志们的静默中,他盯着包子问道:“我可以吃吗?”
老隋点点头,韩景轩就拿起包子一个接一个吃起来,恨不能要一头蒜就着,当把一碟包子吃完的时候,他看了看大家,大家也紧张地看了看他。
韩景轩拍拍手上的碎屑,说道:“我也想不出办法,办不到的,只能暴力劫车了,但是那样值得吗,为了救人再搭进去同志们的性命。”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