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曲线救国的方式让彭博登陆华夏市场,对张晨来说,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经济利益。
受众群体太有限了。
华夏注册股民人数总计超过七千万,单看这个数据,似乎证券市场已经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规模。但实际上,水分很大。
一来,重复开户的现象在华夏非常普遍,同一个人,在不同证券公司开不同的户头,由于各个证券公司数据不互通,都会被计入股民总数。
二来,炒家泛滥,庄家肆意开户,也是水分的重要来源。
很多投资公司为了炒货,通过各种渠道用几百甚至上千个不同的身份证在证券公司开户,这一部分比例相当大,大到几乎没有办法统计。
1992年,深圳邮局收到一个十几公斤重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居然是2800张身份证!
七千万个户头中,张晨估计也就只有三千万是真正炒股票的,其中还有大量休眠账户。
当然,彭博终端的目标对象并不是散户,而是机构,在美国,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份额在70年代就达到了百分之三十,90年代更是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华夏的机构的市场份额又是多少呢?
不到百分之一!
尽管今年3月国内已经批准封闭性基金的成立,但数量少的可怜,两只手都能数的过来。全国的机构投资者,一共也不过数百家,同美国数万家机构投资者的格局,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因此,国内的证券投资市场,仍旧处于非常低级的阶段。机构数量和市场份额的缺乏,在短期内,根本无法给彭博终端带来销售收益。
彭博终端看上去只是一台多显示器的电脑,配上笨重丑陋的键盘,屏幕上不停跃动着各种外行根本看不懂的指数和财经信息,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但就是这样一台终端,收着每月一千五百美元到三千美元的高额使用费,却还让全球财经人士为之痴迷,更成为华尔街新的身份象征,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迈克尔布隆伯格本来就是学计算机的,从所罗门兄弟公司离职后,创立了彭博公司。在这期间,布隆伯格发现投资者很难像掌握股票一样,掌握债券的价格变动。于是,迈克尔布隆伯格凭借着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多年的职业经验与自己的计算机背景,开发出了彭博终端这个东西。
布隆伯格开发彭博终端的时候,还是八十年代,没有互联网。想要事实传递数据信息,布隆伯格只能自己搭设专线,因此,彭博终端并不是针对于互联网的终端,他有自己的专线网络。
在美林的帮助下,布隆伯格的彭博终端在华尔街开始扎下根基,由于彭博终端上集成了最全面和最新的财经信息和未公开消息,界面又相对简单易用,极大节省了各个公司分析员和管理者的成本,因此很快便风靡华尔街,成为华尔街必要的生产工具。
彭博终端最令人惊讶和有吸引力的是他的社交模块。
是的,在互联网诞生前,彭博就已经在自己的终端上开始了社交尝试。
彭博终端中也有社群和聊天功能,拥有终端的人,可以再终端上发布各种信息,也能找到同样拥有终端的用户进行沟通。布隆伯格最初做这个功能只是为了便于用户间的消息传递,互通有无。但运行了几年后,社交模块已经成为了彭博终端最活跃的模块组,也是用户粘性最大的功能。